
四合院史話
北京四合院源于元代院落式民居。元建大都城時,街巷橫平豎直,大街闊24步,小街闊12步,以皇城內宮殿、園囿為核心,排列著一條條小巷,這些小巷就是胡同。北京的胡同多是東西走向,這也是元代開始奠基的。元代為鼓勵在都城內建造民房,元世祖忽必烈頒詔,讓金中都舊址居民,特別是有錢的商人和有官職的貴族到大都城內建房。同時還規定建房者可以占地8畝。這一政策,使元朝統治者及貴族大批遷入城內,并出現規模建造院落式住宅的現象,使院落式民宅以它獨特的營造方式得以完善。到了明清兩代,終于形成北京特有的四合院,而且清代比明代更加講究?,F在東單到雍和宮大街兩側、南北鑼鼓巷、西單到新街口大街兩側還保留有一些比較講究的四合院房屋。
北京的四合院無論是建造在東西走向的胡同北側,還是南側,院內北房都是坐北朝南的正房,只是院門開設的位置不同。胡同北側四合院為正四合院,院門面南臨街,門開在南墻東邊,這在八卦中是“巽”位,在風水上是吉祥的位置,也是柔風、潤風吹進的位置;胡同南側的四合院如果南面不臨街,開不了院門,則在北房西邊開門。這種院門的定位,完全是受北方自然環境和古代建造房屋的風水之說影響。
四合院大門有好幾種,比較多的是屋宇式門和墻垣式門。其中,屋宇式門又分王府大門、廣亮大門、金柱大門、如意門等;如意門又分大型的、中型的、小型的。其中,王府大門氣派,在北京還可以見到。最具代表性的是什剎海北岸曾經作為衛生部的大門(現為國家宗教局使用),它就是昔日王府大門中比較講究的那一種。廣亮大門寬敞,明亮,一般占一開間屋子的空間,門扉開在門廳中柱之間,門前有石臺階,從外表一看就大氣,表明主人有一定的身份或地位。如意門比廣亮大門就顯得樸素了,門扉開在外檐柱間,門楣上方有磚花圖案和如意形狀花飾,門也由此得名。墻垣門比較普遍,多建在中、小型四合院,最多的形式是騎墻而建的小門樓。
走進四合院,迎面就能看到壘砌精致的影壁。影壁上每塊磚都是磨制的,壘砌時磨磚對縫。據有關民俗專家研究后認為,影壁是中國房宅建筑不可缺少的風水內容。古代人迷信,認為人死后有鬼魂,如果在夜晚有孤魂野鬼游蕩,闖進宅院就會不吉利。而大門內有影壁,鬼魂見了自己的影子,就不敢往里闖了。一些建筑學專家則認為,影壁是北京民居的重要裝飾,它既可遮擋院內雜物,又可以使外來人看不見院內的情況,具有保私性。尤其是一些影壁建造講究,在其墻壁上雕飾有精美的圖案和吉祥話語,大大增加了四合院的文化品位。
老北京四合院,1945年(攝影:海達·莫理循)
比較標準的四合院分內宅和外院兩部分。外院由南房(也稱客房)、院門、影壁、內宅南外墻組成。南房用于客房、書房、仆人居住。內宅南墻正中建有垂花門,只有進了垂花門,才能看清內宅房屋。內宅由北房、東房、西房組成,中間是院子。北房為正房,高大而豁亮,面闊三間,東西兩側建有耳房。北房由宅主人居住,西房由兒女居住,東房由孫子、孫女及奶媽居住。廚房在東房最南面;廁所在院內旮旯,講究的是男女分開,男外女內,男的在外院南房西角,女的在內宅東房北角。大的四合院還建有后罩房。后罩房在北房后面,有一層的,也有兩層的,均坐北朝南,與北房后山墻之間又形成一個院子,一般稱后院,后院是宅主人的內眷或老人居住。
內宅是四合院中心,北房前出廊,東西兩端建有游廊,游廊將東房、垂花門、西房、北房連成一體,既可躲風、避雨、防日曬,又可乘涼、休憩和觀賞院內景色。四合院內可以種樹,養花,有的還置有金魚缸,搭有葡萄架。在四合院內種棗樹、石榴樹寓意早生貴子,多子多孫;種丁香、海棠,表示主人有身份和有一定的文化修養。
四合院是封閉式住宅。從外面看,它四面都是墻,只有一個院門通向外界,兩扇大門平時還關閉著,一對門鈸仿佛告誡人們不可擅自闖入。四合院內一大家人可以安安靜靜、和和美美、與世無爭地生活。院內的房子既各自獨立,又相互聯系,面向院子中間開放和集中。高大寬敞的北房,冬暖夏涼,由長輩居住,長輩一旦有什么不適,哪怕刮風、下雨、下雪,兒孫們也可以沿著游廊到正房去問安。這種房屋布局,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民居的家庭觀念和東方的倫理道德。
北京四合院規格
四合院是北京傳統的住宅形式,為什么稱作“四合院”,這是因為整個建筑東、西、南、北四面都有房子,圍合在一起。
北京的四合院有大、中、小三種不同規格。
小四合院布局較為簡單,一般是北房(又叫正房)3間,大多都用隔斷分成一明兩暗或兩明一暗。東西廂房各2間,南房(又叫倒座房)3間,其中最東面的一間開作門洞。大門多是起脊門樓,院內都有青磚墁的甬道與各室相通。老北京人一家兩、三輩人多住這樣的小四合院,其中長輩住正房,晚輩住廂房,南房一般用作客廳或書房。如西四北三條胡同 19號院。
中四合院一般都有三進院落,正房多是5間或7間,并配有耳房。正房建筑高大,都有廊子。東、西廂房各3間或5間,廂房往南有山墻把庭院分開,自成一個院落,山墻中央開有垂花月亮門。垂花門是內外的分界線。民間常說的“大門不出,二門不邁”的“二門” 指的就是這道垂花門。前院又叫外院,外院東西各有一、兩間廂房,要比里院的廂房小一些,它多用作廚房或仆人的居室。鄰街是5至7間倒座南房,最東面一間開作大門,接著是門房,再是客廳或書房,最西面的一間是車房。如西四北三條胡同11號院。
老北京四合院,1945年(攝影:海達·莫理循)
大四合院建筑雄偉,房屋高大,院落重疊,前廊后廈,抄手游廊,垂花門,影壁,隔斷都十分講究,院內有院,院外有園,院園相通,為大型住宅建筑,非一般人所能居住。如府學胡同36號院。
四合院的建筑布局明顯受到古代風水說的影響,大門都不開在中軸線上,而開在八卦的“巽”位或“乾”位。所以路北住宅的大門開在住宅的東南角上,路南住宅的大門開在住宅的西北角上。大門內外設有影壁。
北京的四合院院子比例大小適中,冬天太陽可照進室內,正房冬暖而夏涼,庭院是戶外活動的場所。正房或正廳無論在尺度上、用料上、裝修的精致程度上都大于、優于其它房屋。長輩住正房,晚輩住廂房,婦女住內院,來客和男仆住外院;符合中國古代家庭生活中要區分尊卑、長幼、內外的禮法要求。
北京的四合院講格局,講款式,講氣派,重傳統,整個院落布局嚴整、敞亮,使人有雅靜舒適之感,而老北京人一家長幼有序各居其室,作息各得其便。